為什麼你的「想清楚」才是最大的陷阱?

讓行動與實踐,成為你人生唯一真實的足跡

你曾為了一個小小的決定而徹夜難眠嗎?你曾有話想在會議上說,卻直到散會後才在腦中排練出完美版本嗎?

我們總以為,要開啟一段了不起的旅程,得先擁有完美的計畫與無懈可擊的理論。我們花大把時間搜尋資訊、參加講座,甚至在腦中反覆推敲,直到所有細節都萬無一失。

我們以為這叫「專注,但其實,這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拖延」。

那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,是一種害怕失敗、害怕為自己「製造錯誤」的慣性。

然而,真正能開啟你的無限可能的,恰恰相反。

是「先做再說」。

文字的雙重效應:解藥,還是毒藥?

你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讀完一篇充滿智慧的心靈文章,你心裡想:「說得太好了!」但隔天醒來,你卻發現自己又回到了舊有的習慣,那份啟發似乎從未存在過。

為什麼同樣的文字,對有些人是醍醐灌頂的解藥,能激發他們立即行動;對有些人卻只是一時的感動,隔天便回到原點?

這一切的差異,來自於一個你可能從未意識到的關鍵:你的「身體意識」

我們的身體與心靈並非獨立運作。當你的身體與心靈處於高度連結的狀態時,你能夠清晰地感知自己內在的流動。這份連結,是我們將思維轉化為行動的橋樑。

對於身體意識高的人,這類文章是個「解藥。他們能將文章中的概念與自己的身體感受和情緒流動清晰地分開,並在閱讀中輕易地辨識出那些可以轉化為行動指南的關鍵字。他們讀到的不是痛苦的回憶,而是可供分析與解決的數據。這份理性的覺察,讓他們能輕鬆地將思維化為行動。

然而,對於身體意識低的人,這類文章卻可能是一個「毒藥」。由於缺乏對身體與情緒的覺察能力,他們在閱讀時,文字多半只能停留在很淺層的梳理,甚至當內容比較晦暗時,他們內在的陰影會被無意識地勾引出來。他們不只是理解「僵住」這個詞,而是立刻被拉回到當年身體僵硬、無言以對的場景,重新體驗那份羞愧與恐懼。

這時,再好的文字也無法發揮作用。因為你的身體,正被過去的痛苦記憶所困,你的心靈,也無法真正地從中解脫。

理性的驗證:這就是成長與創業的秘密

現在,讓我們從感性的故事回到理性的世界。

知名領導力講師康納·尼爾(Conor Neill)直言:「人生獎勵行動,而非智力。」(參見YouTube 訪談連結)他指出,聰明人最容易犯的錯誤,就是善於為自己找藉口,將行動說成是「太小、無意義、不值得」。但真正的進步,卻是來自於一次又一次微小而持續的行動。

如果你熟悉「精實創業」(Lean Startup)的概念,你會發現,這種「先做再說」的哲學,正是成功創業家的核心法則。從行為心理學角度來看,這也是一種減少「認知失調」的過程。當我們透過行動改變了行為模式,我們的思維也會為了與之匹配而自動調整。真正的「想清楚」,是在行動中被建構出來的。

這不是盲目的衝動,而是一種最有效率、最聰明的成長方式。

因為你所做的每一個錯誤,都是你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。

踏出實證的那一步:從想法到有形的原型 (Prototype)

當你停止空想,開始動手實踐,你將獲得只有「做」才能帶來的寶貴回饋。這股力量將會:

  • 專注並得到更多資訊:當你全心投入一個行動,你會進入一種心流狀態。你的感官會變得異常敏銳,你將會觀察到平常無法察覺的細節,獲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的「第一手資訊」。

  • 找到同路人:當你開始小小地分享你的行動與成果(即使還不完美),你會像燈塔一樣,吸引那些對相同事物感興趣的人。他們可能會為你提供寶貴的建議,甚至成為你未來的夥伴。

  • 知道哪裡需要修正:你不會在腦中無止盡地推敲,你會立即獲得真實的回饋。你的「錯誤」不再是失敗,而是精準的指標,告訴你下一步該往哪裡去。

回想一下你學會騎自行車的經驗。沒有人是只靠閱讀說明書就學會的。你必須親自坐上車,在每一次的搖晃中感受平衡,在每一次的跌倒中學會如何站穩。你的身體就是最聰明的老師,而那些挫折,就是你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。這場看似笨拙的「實證」,最終讓你的身體記住了那份平衡感,並內化為一種本能。

踏出實證的那一步,雖然把自己置於風險中,但你所做的每一個錯誤,都是你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。

你的「不完美」,是鑽石磨光的唯一路徑

或許,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的黎明,我們最該做的,不是問AI能為我們做什麼,而是問我們自己,還想留下什麼,做為一個真正的人。

正如思想家賽門.西奈克在《The Diary Of A CEO》訪談中一語道破(參見 YouTube 訪談連結):當AI替我們完成所有困難的事,我們或許能避開許多失敗,但最終,我們只會成為一個更加恐懼的空殼。

把「想」變成「行動」實證,才能真正叫做「想清楚」。

準備好提升身體意識,讓行動與實踐把思維真正變成生命的足跡嗎?

這是《專注的十個做法》第八彈電子報。

蕭麗吉 | 內在整合嚮導

生態與生命的探索者,陪伴你重新聽見自己最真實的生命頻率。

【我的「造山運動」生活】

想了解我的理念是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,歡迎追蹤我的臉書個人帳號:#海拔2044生活報告。我會在上面分享更多我與山林相處、與大自然共舞的點滴。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ichi.hsiao

☕ 支持這份創作,讓分享得以走得更遠、更深。Buy me a coffe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