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謝你這段時間以來對《專注的十個做法》系列的持續支持。今天,我將與你分享這個系列的最終章。
過去九個方法,都指向同一個目標:不再對抗自己,而是回到中軸,找回協奏的節奏。
今天,我想與你分享的第十個方法,不是一個技巧,而是「身分」:
1. 外部證明:自動調節的智慧
當 2025 年棒球世界大賽進入最慘烈的對決,所有人都緊盯著球場上的火光與壓力。
在舊世界的棒球哲學還在強調「蠻力」和「投一休四」時,一位年輕的天才登板了。他沒有最誇張的肌肉,但他有最穩定的內在。他所展現的不是極限的「硬撐」,而是精準的「柔軟」,打破了所有專家對高壓競技的想像。
一般人在疲憊時,習慣用大腦強迫身體,導致「內部摩擦 (Internal Friction)」與內耗。
我們寧願將能量花在創造,而非消耗於對抗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像山本由伸一樣,將身體視為夥伴,啟動「自動調節 (Auto-regulation)」的能力。這樣,在壓力下才能保持柔軟與穩定。
2. 核心實踐:從對抗到「承載」的創作
這套哲學並非遙不可及。它始於我決定搬上合歡山生活後,那段從「宅女」到「山中採集者」的轉變。
我捨棄了便利,換來了機會。我從每天往外走到心裡想著往上走,慢慢從觀光客變成了去看高山花草的人。那一刻,我的意識突然跟上了我的身體。我發現單腳站立、中脈呼吸都在支持我的扎根。
中軸歸位體感: 專注於中脈呼吸時,我真切覺察到腳底湧泉穴與頭頂百會穴間的微妙聯動。每當專注,頭頂便能輕易放鬆,進入一種清明與寧靜的狀態。這就是 Rooted in the body 的「物理降噪」過程。
這個體悟,正是由下而上(Bottom-Up)的整合——讓身體成為所有意識活動的容器與檢測器:
情緒的對齊: 讓焦慮從「腦中的災難片」落地到「胸口的緊繃感」,與之共處。
思維的對齊: 把每一個想法丟進身體這個池塘,只相信讓身體感到「通暢」或「踏實」的思維。
意志的對齊: 動力來自於身體的能量流,而非大腦的恐懼強迫(耗損)。
3. 終極作品:你的生命自畫像
這就是我的具身拼貼哲學:
身體是畫布(Canvas): 所有的一切都在這裡發生。
意識是拼貼素材: 這些素材必須被確實地「黏貼」在畫布上,與畫布的紋理結合,這幅作品(你的人生/自我)才是穩固且真實的。
那條我親手用皺紋紙纏繞鋁絲做成的根,就是證明:「扎根,是需要力氣的。」拼貼將無形的渴望變成「有觸感、有畫面」的實體,這是一股強大的顯化力量,也是讓你在高壓生活中,看見自己支持系統的具象化。
那一刻我發現,「日常」本身,就是神壇。
我的日常
我從接近20年前學習塔羅牌之後就開始練習每天抽牌並且寫日記。直到最近幾年練習中脈呼吸並且有意識的啟動身體之後,才把自己日常生活的安排調整為
能夠陪著自己,內心平靜、熱情的向每個新的一天展開的狀態。
中脈呼吸,是提升敏感度,啟動內在系統的鑰匙。
有些朋友無法持續練習,我觀察的結果發現可能是因為沒有專注於細膩的察覺反饋—不論是身體的還是擦肩而過的機緣,那怕是多麼微小,如鳥叫聲、陽光、路邊的小花。
當你用中脈呼吸清潔了中軸,敏感度自然提升,抽牌時你才能真正站在生命創作者的位置。
你的旅程:啟動個人化協奏系統
如果你也渴望將內耗降到最低,如果你也想擁有這份「自動調節」的智慧,我邀請你將這份覺察帶入系統化的實踐中。
請點擊這裡 查閱完整課程地圖與產品生態系
請點擊這裡:立即啟動中軸旅程
Stay rooted in the body, 以創作者的角色探索日常。
iamfeeling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