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你的生命,本該是一支自由的舞蹈。 【我】是土水火風 | 告別交易人生,舞出你內在的真實節奏。
- Posts
- 《從翻來覆去到內在安穩:當身體邀請你深度對話》
《從翻來覆去到內在安穩:當身體邀請你深度對話》
那些輾轉難眠的夜晚,其實是身體發出的邀請,邀請你重新學習傾聽。

最近好嗎?
我聽到周圍很多人說自己睡得不好。其中一種常見的情形,就是半夜醒過來後,思緒萬千,無法再度入睡,為此感到十分困擾。
睡眠品質,往往與白天的生活內容緊密相關,譬如是否有足夠的運動、是否有好好面對自己的煩惱。根據我自己的經驗,這正是身體在發出的一個邀請,邀請我們重新學習一件事:「與自己契合」。
若能與自己的身體足夠靠近,你可以在半夜醒來時,溫柔地跟身體說「我需要睡眠」,然後安然入睡。這是可以做到的,但需要刻意地與身體意識*保持互動,直到它成為習慣。最終,甚至不需言語、不需意念,身體便會自動調節出對你最好的狀態與節奏。
身體的訊息,是通往內在穩定的邀請
無論是睡眠品質下降,還是惱人的牙周病、口腔潰瘍,這些都不是單純的「問題」,而是身體用它唯一懂得的語言在對我們說話。它在說:「嘿,我這裡有點失衡了。」
面對這些訊息,我們慣性的反應是:「糟了,又來了。」這種內心的憂慮恰恰加強了負面反應,並將其重複地寫入我們的神經迴路,變成記憶與自我定義。
但如果我們換一個問句,一場深刻的對話就此展開:
「親愛的身體,我聽到了。我們可以如何調整,來創造一種新的體驗?」
這個溫柔的提問,就是「與自己契合」的起點。而這一切,始於穩固我們的內在。
所謂的內在穩定,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在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、壓力或挑戰時,保持情緒、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與平靜。這是一種不依賴外部事物(如他人的認可、物質財富)來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能力。內在穩定的人,通常具備以下特點:
情緒彈性: 不會被一時的情緒完全主導,能夠理性地認知並調節感受。
自我價值感: 自我價值建立在自身之上,不透過與他人比較或外部評價來定義。
適應力強: 面對困境時能更快恢復,並從中找到學習與成長的機會。
活在當下: 更專注於當下,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,而非過度擔憂未來或後悔過去。
簡單來說,內在穩定就像是心靈的「定海神針」,讓你不論身處風暴或平靜,都能找到內心的安穩與力量。
那麼,當這根「定海神針」動搖時,我們的生活會出現什麼狀況呢?我們會不自覺地:
透過外部認同來建立自我價值: 向外尋求歸屬感,試圖透過加入某個團體、堅守某種強烈的政治或社群立場來定義自己,藉此彌補內心的不確定感。
投射恐懼與焦慮: 將內在對未來、對未知的恐懼,投射到外部的「敵人」身上,將所有問題歸咎於「另一方」,以此獲得短暫的情緒宣洩。
缺乏情緒調節的能力: 面對不同觀點時,立刻感到被冒犯、被激怒,做出情緒化的反擊。這種本能反應在網路環境中被放大,加劇了對立。
當我們把內在的課題投射到外部時,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:外在的衝突越激烈,內在的不穩定感就越深。
一場凝視的對話:合歡山攝影師與高山小花的啟示
「與自己契合」、「內在穩定」,這些詞彙聽起來或許有些抽象。讓我與你分享一個關於「對齊」的真實故事。
有一次,一位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學者問一位熱愛合歡山的攝影師:「為什麼妳拍的照片就是比我拍的好?」他們主要拍攝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花草,多數都非常矮小。
攝影師回答: 「我拍高山上的草花,首先會繞著它慢慢走,從每一個角度看見它。然後我會蹲下來,眼睛靠近、凝視它。直到我聽到它在跟我對話,我心裡升起了感動的那一刻,我才按下快門。」
這位攝影師多年前因高山工作受寒,引發了後天氣喘。在醫生建議下開始登山,從此愛上合歡山,想用鏡頭記錄下它的美麗。她師承一位專業媒體工作者,學習過程曾連續被退稿38次。如今,她每次上山都背著兩台相機、兩支腳架,為了尋找最好的角度,或蹲在路邊,或爬上邊坡,專注而忘我。
這位攝影師的鏡頭之所以動人,不是因為技巧,而是因為她在那一刻,讓自己的一切都與那朵花對齊了。她的身體(蹲下)、她的情感(被感動)、她的意志(等待)、她的思緒(專注凝視),全然地投入當下。
這就是「與自己契合」最真實的模樣:察覺自己,話語由衷,行動發光。
回到內在的海洋:從呼吸到四元素
有一隻小魚,一直很想去看看傳說中的大海。牠覺得自己不夠自由,處處受限。其實牠早已在水中,只是牠的心未曾察覺。
我們許多人,就像那隻想去大海的小魚,不斷向外尋求那個能讓自己安放的所在,卻忘了,那個浩瀚的海洋,其實就是我們的「身體」。
如何回到這個內在的海洋?所有的大師都給出同一個答案:從好好呼吸開始。呼吸,是唯一一個我們能有意識控制,卻又同時連結著無意識世界的行動。它既是身體的功能,也串連著情緒、思緒和所有細胞。
當我們透過呼吸潛入內在的海洋,會發現我們不只是一個單一的「我」,而是一個複雜而完整的生態系。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內在世界,我們可以藉助一個古老的智慧地圖:四元素。
土 (Earth): 我們的身體、骨骼與血肉,是我們存在的根基。
水 (Water): 我們的情感、直覺與感受,如潮汐般流動。
火 (Fire): 我們的驅動力、熱情與意志,是生命的火花。
風 (Air): 我們的思維、信念與溝通,塑造我們的認知。
與自己契合,就是邀請這四種元素在每個當下共舞。 不是去壓抑煩躁的思緒(風),或忽視身體的疲憊(土),而是像合歡山的攝影師凝視花朵一樣,全心全意地去感受:
我身體的感受是什麼?(土)
我此刻的情緒是什麼?(水)
我內心渴望的動力是什麼?(火)
我的腦中在想些什麼?(風)
當我們能同時覺察這四者時,我們就完整了,就與自己真正地契合了。
讓生活成為一支永恆的舞蹈
大海不會擔心自己不夠自由,山也不會。它們只是如其所是地存在著,它們與自己之間沒有縫隙。
我們體內也擁有這份山海般的智慧。當我們不再將自己限縮於那個狹隘的「我」,而是擁抱內在的四種元素時,生活就不再是一連串需要解決的問題,而是一支可以隨時起步的、永恆的舞蹈。
願我們都能在這支舞中,找到回家的路。
這是專注的十種做法第七彈。
本期電子報所提到的:
「四元素與呼吸」完整論述:歡迎回顧 [專文連結]
Coherent Breathing 音檔:歡迎 [直接下載使用]
關於「身體意識」(Body Awareness)
身體意識,指的是一種將注意力有意識地、不帶批判地導向自己身體內部與外部狀態的能力。它就像是為自己的身體打開一盞內在的探照燈,去感知那些平時因忙碌而被忽略的細微訊息。
這不僅僅是知道自己「頭痛」或「肚子餓」,更包含了對以下狀態的細膩覺察:
姿勢與平衡: 你是如何坐著、站著?重心在哪裡?
肌肉的鬆緊程度: 你的肩膀是否不自覺地聳起?下顎是否緊繃?
呼吸的深淺與節奏: 你的呼吸是深長而平緩,還是短促而淺薄?
心跳的快慢: 你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嗎?
身體的溫度: 你的手腳是溫暖還是冰冷?
內在的感受: 如腹中的攪動、胸口的開闊感或喉嚨的哽咽感。
在本文的脈絡中,「身體意識」是展開與自己對話的基礎。當你能敏銳地察覺到身體的信號(例如,因壓力導致的淺呼吸或緊繃的肩膀),你才能做出有意識的回應(例如,進行深呼吸或伸展),而不是被動地承受其累積的後果(如失眠或發炎)。
提升身體意識,就是將身心重新連結的過程,讓身體從一個被動的載具,變回我們尋求內在穩定的、最忠實的夥伴。
蕭麗吉 | 內在整合嚮導
生態與生命的探索者,陪伴你重新聽見自己最真實的生命頻率。
了解我的四元素整合服務與所有內容: https://iamfeeling.carrd.co
【我的「造山運動」生活】
想了解我的理念是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,歡迎追蹤我的臉書個人帳號:#海拔2044生活報告。我會在上面分享更多我與山林相處、與大自然共舞的點滴。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ichi.hsiao
☕ 支持這份創作,讓分享得以走得更遠、更深。 → Buy me a coffee